ISSN:0872-8526
編者語
2018年是《澳門研究》踏入三十周歲之年。《澳門研究》自1988年創刊,前身為澳門東亞大學澳門研究所學報,三十年來,本刊秉持“研究澳門,服務社會”的宗旨,倡導研究,組織學術討論,成果漸見。為進一步提升《澳門研究》的學術質素,在“三十而立”之際,本刊由本期開始,全面實行“匿名評審”學術審查制度,同時進行欄目調整,除了一般的論文外,特設“書評”、“時政剖析”、“學術筆記”三個欄目。有關詳情,讀者可參考前頁的公告及封底稿約。
本期我們推薦“澳門城巿規劃及發展策略””專欄。2018年2月2日,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與澳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合辦“澳門地下設施規劃與發展”研討會,冀匯聚相關專家和學者,為澳門新城填海區的地下空間規劃和綜合管廊建設提供專業意見。本刊精選當中具參考性的部分,並結合主題相關的投稿論文組成本專欄。其中,王建、王恒棟、黃劍合著的《城市綜合管廊投資、建設與管理》和李傳義的《廣州大學城︰城市建設新技術的應用──城市設計經典案例剖析》可謂重要的他山之石,研討會上朱宏偉、劉勇、莊偉華、陸萬海和李熙爗的發言,本刊將之匯合為《澳門城巿規劃及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筆談)》,呂澤強的論文──《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的澳門城市現代化建設──基於澳門檔案館內城市及建築圖則的研究》,則供在研讀澳門當今城市問題的同事,瞭解影響當今設計的歷史軌跡。
“國家與澳門”專欄方面,本期有毛艷華、榮健欣的《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願景與機制創新》和何力武的《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機制研究》,可為澳門融入和參與國家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發展提供一定參考。“經濟社會建設”中劉丁己的《共享經濟成功的關鍵因素及其在澳門的發展》,通過文獻分析總結共享經濟的發展背景、演變過程,並綜合實際企業案例,總結其成功因素及其在澳門的應用;陳頌泓的《基於Malmquist-DEA模型的澳門“智慧旅遊”生產力研究》,認為澳門特區政府為澳門“智慧旅遊”提供了較好的硬件和軟件基礎,但未來城市“智慧旅遊”的蓬勃發展應側重提升資訊科技水平。
在“宗教與歷史”欄目中,湯開建的《清代香山鐵城張氏家族與澳門的關係──以〈曲江張氏族譜香山鐵城宗支譜〉為中心展開》以族譜資料來展開澳門歷史問題的研究,是本地學術界較為少用的一種手段;劉嘯虎的《〈日本遠征記〉有關澳門內容選譯》,將《日本遠征記》(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of An American Squadron to the China Seas and Japan)中有關澳門的章節譯出,讓讀者瞭解佩里艦隊及相關人員在19世紀中葉先後兩次經停和觀察澳門時留下的寶貴文字記錄。在“文學及語言學”中,鄒嘉彥、蔡永富、王思璇、潘碧薇的《從大數據語料庫看澳門地區特有詞彙及簡縮詞》,通過對LIVAC泛華語區大數據語料庫中近二十年內澳門四十多萬條詞語與同時期其他地區詞語的比較和分析,發現澳門地區詞語的特點;高勝文的《略論澳門原創故事法──“開元故事法”》討論和分析澳門彭執中先生創立的原創故事法的理論架構和應用等。新專欄“書評”中,李敏評論了林廣志的《澳門之魂:晚清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