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T10:35:04+08:002020-11-04|新聞及新聞稿|

澳門明愛明糧坊短期食物補助服務《澳門區服務申請者狀況調查》由明愛高志慈社會研究中心、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合作研究。日前(30日)在泉仁樂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禮堂舉行新聞發佈會,明愛總幹事潘志明、服務總監袁志海,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介紹研究結果。並針對是次調查結果,提出了「開設社區飯堂」、「加強外展工作,發掘社區隱蔽受精神健康困擾個案」、「深化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痛症管理服務」四項建議。

近兩成受訪者需接受抑鬱治療

為了解澳門食物銀行(明愛明糧坊短期食物補助服務)的服務使用者在居住、健康、接受援助,以及運用個人社交網絡的情況,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澳門明愛合作開展了一個名為「澳門明愛明糧坊服務申請者狀況」的研究,該研究分兩個階段,首階段於2018年完成了針對「石排灣服務分站」服務使用者的調查。

本年(2020)則完成針對「澳門半島區」之服務使用者的第二階段研究,是次研究以量化問卷調查方式,於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訪問當時明糧坊短期食物補助服務澳門半島區1102戶服務使用者,最後完成問卷697份。結果發現,澳門半島區受訪之服務使用者中,有7.9%受訪者抑鬱程度為嚴重、10.3%受訪者抑鬱程度為較大,即約18.2%受訪者需要接受抑鬱治療。

三成受訪者入不敷支 近八成居住於北區

家庭結構上,受訪之服務使用者的家庭人口總數平均約有3.12人,同住的人口平均數卻約2.07人,同住的子女總數平均為0.53人,即普遍受訪者與子女分開居住。而社交方面,有約三至四成受訪者較少與親友聯絡、互動與接觸,缺乏社交。

受訪者中,62.1%為六十五歲以上,大部分人都已經退休且兩年以上未有工作;僅12.2%有就業,以全職為主。收入來源大部分都是以社會保障基金的養老金為主,69.1%家庭月均收入低於七千元,開支最主要是食物與醫療,大部分人認為收入尚可應付開支;30.0%認為入不敷支。受訪之服務使用者住所分佈上,79.0%集中於澳門半島北區一帶,包括筷子基區、青洲區、台山區、黑沙環區,當中有近半數受訪者之居所為社會房屋,因社會房屋的分佈主要集中在澳門半島北區,故申請者住所會相對集中。

逾五成受訪者健康欠佳 一成半有自殺念頭

身心健康上,有53.2%受訪者表示健康狀況為差。半數申請者精神狀況欠佳,18.2%需要接受抑鬱治療。超過七成半受訪者在接受調查過去兩周內「感覺疲倦或沒有活力」、「難以入睡、易醒或睡太多」,六成多受訪者「感到心情低落、沮喪或絕望」、「做事提不起勁或沒有興趣」,五成多受訪者「有困難集中精神,例如在閱讀報紙或看電視時」、「覺得自己很糟—或覺得自己很失敗,或讓自己或家人失望」、「動作或說話速度緩慢到別人已經覺察,或煩躁到靜不下來」、「胃口不好或吃太多」,更有15.6%受訪者表示有自殺念頭。

是次研究的受訪者大部分為退休長者,雖然大部分人認為尚可應付家庭經濟狀況,但其開支最主要是食物與醫療,因此食物銀行服務對正好是受訪者最需要的,大多數受訪者表示認同現時食物銀行的服務內容,亦不會覺得被負面標籤。此外,過半數受訪者有使用明糧坊短期食物補助服務增值服務,當中絕大多數使用家訪服務,而沒有使用的原因主要為沒時間、不知道有關服務、身體狀況欠佳/行動不便。針對受訪者缺乏社交且身心健康欠佳、甚至有自殺念頭的情況,家訪服務對他們來說是相當有需要的,宜加強宣傳,以更進一步幫助受訪者。

針對是次調查結果,究研團隊提出了四項建議。包括針對服務申請者以長者、獨居以及缺乏社交活動和社會支援的特點,建議在北區及石排灣區設立社區飯堂;加強外展工作,發掘社區隱蔽受精神健康困擾個案;深化健康教育工作,從小教導兒童健康生活管理,同時加強中年人士關注自己健康狀況,提高定期健康檢查的意識;開展痛症管理服務,一方面便利長者就醫,另一方面,透過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的多元手法,緩減痛症困擾,亦有助患者減少因病而導致的情緒困擾。

澳門食物銀行(澳門半島區)受訪者之抑鬱程度(N=697

受訪者之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多選)(N=697

受訪者之家庭月均總收入(澳門元)N=697

受訪者接受調查過去兩周內出現之情況N=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