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T09:20:30+08:002025-11-19|新聞及新聞稿|

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19日舉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2026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座談會”,邀請多名專家學者解讀2026年施政報告,為特區政府未來施政提供意見。

座談會由澳大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主持。與會專家學者們肯定是次施政報告“銳意改革提效能,聚力攻堅促多元”的政策方向。值此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面對澳門所處的新形勢、新要求與新任務,與會者認為應以經濟適度多元與高質量發展為主要方向,在積極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及編製澳門特區“三五”規劃的基礎上,全面落實“一國兩制”及“愛國者治澳”,加快公共行政改革、民生改善與橫琴合作區建設,從而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推動澳門開創新發展局面。

澳門管理學院院長唐繼宗提出三項建議,以推動澳門的文化產業與社區經濟發展。一是建議發掘歷史文化資本並將其轉化為產業價值,透過將社區獨有的文化元素產品化,直接帶動小微企業的收入增長。二是主張結合各社區的文化基因,舉辦特色文化活動並打造相應的消費場景,從而促進餐飲、零售及其他新興業態的成長。三是強調應以創造“獨特體驗”為核心競爭力,結合數據分析、創新技術及ESG(環境、社會及管治)理念,滿足現代消費者對情感價值的追求,從而提升澳門旅遊的整體吸引力。

澳大科技學院機電工程系副教授黃承發聚焦智慧城市與城市治理提升。他建議可先於A區設立“臨時科技園試用區”,以此加快創新應用場景的落地測試,並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累積實踐經驗。二是推動數據互聯互通,認為這是配合特區政府打造“數字城市”與“智慧城市”的關鍵基石,有助提升城市治理效率。三是加快能源革新與都市更新的步伐,具體措施應包括舊區電網的現代化升級、應對新能源汽車普及的充電設施規劃,以及完善巴士與輕軌系統的“全天候韌性路網”,以增強城市的綜合應變能力。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商業經濟學系副教授蕭志成聚焦旅遊市場拓展。他建議強化國際客源的策略佈局,並於未來在東南亞與北亞市場增設海外辦事處,提升城市的國際化程度與外向度。二是完善產業資金的引導機制,他認同政府的產業基金轉型為更具策略性的“引導基金”,惟需要盡快落實更具針對性的具體支援模式。三是深化旅遊與IP經濟的結合,強調應以澳門本地的文化元素為核心,致力打造具有國際市場潛力及出口能力的澳門原創IP,從而全面提升綜合度假村與城市旅遊的內在吸引力。

澳大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系助理教授關鋒從三個方面進行討論。一是加強經濟增長的預期管理,他指出,本年度博彩收益與經濟增長呈現明顯波動,政府需要建立更穩健的預測與評估框架,為企業與市場提供更清晰的訊號,以穩定投資信心。二是深化對中小微企業的研究與分類扶持,建議透過深入分析企業的經營模式、風險承受能力與市場定位,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工具。三是推動文化及演藝產業,將其成功例子的市場經驗轉化為具體的政策方向,透過鼓勵內容創造與延伸產業鏈,帶動非博彩領域的增長,進一步增強澳門整體經濟的韌性。

澳大科技學院土木及環境工程系副教授林智超聚焦都市更新及交通體系優化提出政策建議。一是推動舊區的更新與重建,具體措施應包括全面落實《都市更新法律制度》、加快推動“祐漢七棟樓群”等重點重建項目,並積極研究舊區居民置換至新區的可行機制。二是優化澳門的整體交通系統,建議改善輕軌與巴士的無縫對接、深入研究網約車制度的利弊。三是即將實施的橫琴口岸”免下車”通關便利措施,希望透過人臉識別技術提升通關效率後,讓更多乘客在車上完成人臉識別後無需再下車過關,提升橫琴口岸車道的智能化水平與通關效率。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綜合度假村及旅遊管理學系副教授蘇小恩圍繞文化規劃與旅遊多元化提出建議。一是制定具前瞻性的“文化總體規劃”,以5至10年的長遠視野,系統性地培養本地的創作、表演及策展人才,旨在打造真正具澳門特色並能吸引國際旅客的文化內容。二是善用文化局與體育局合併後的行政效能,設立具創新職能的跨部門團隊,專注於打造具有市場辨識度的新城市IP。三是以創新驅動旅遊體驗升級,引入針對旅客的消費獎賞機制,並鼓勵本地酒店業界積極運用新科技,以提升澳門在全球旅遊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綜合度假村及旅遊管理學系副教授馮學能圍繞旅遊市場結構調整提出三項建議。一是開拓潛力巨大的銀髮旅遊市場,他分析,銀髮族的文化消費力強、旅遊節奏較慢,更傾向於深度文化體驗,是澳門未來值得優先佈局的新客源市場。二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設計更具吸引力的文化及旅遊產品,而政府與業界應合作建立能吸引其長時間停留的產品組合。三是調整市場思維,高度重視並建立多元化的客源結構,建議政府與業界須重新檢視國際旅客的真實需求、優化服務體驗,以有效提高澳門在全球旅遊市場的競爭力。

澳大社會科學學院政府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林嘉欣從行政改革與青年政策兩方面提出建議。一是強化行政架構重整與跨部門協調機制,她強調需透過清晰的職能劃分與高效的跨部門小組運作,以提升政策執行效率與公共服務質素。二是完善公務人員的管理與考核制度,並考慮將“被服務者評分”納入公務員評核體系,以服務質素作為衡量標準。三是改善政府資訊的傳播方式,提升青年參與公共事務機會的可及性,政府應改善招募及活動資訊的傳播效率,同時嚴格落實“優先聘用本地居民”的原則,以進一步增強本地人才的培育與留澳意願。

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禮任助理教授蘇桂龍在心理健康與青年支持領域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完善本地工作崗位的規劃與定義,他指出,施政報告中提到向居民“釋放更多工作崗位”,但其具體含義仍不清晰,政府需要明確界定哪些行業的新增或轉移職位能真正惠及本地青年,並提供有效的職業對接。二是加強對青年的心理健康支援,建議建立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務網絡,並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常規課程。三是促進青年全面發展,鼓勵青年參與社會服務與國際交流,培養其社會責任感與全球視野。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金融及商業經濟學系副教授李振國從金融發展與中小企支援角度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推動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建議澳門金融機構應針對本地產業發展方向,開發更多元化的金融產品,例如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為新興產業提供融資支持。二是優化中小企的營商環境,他認為政府除了提供財政援助外,更應著力簡化行政審批程序,降低中小企的合規成本,並提供更多營商輔導與培訓。三是加強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金融聯動,建議兩地共同爭取更多金融開放政策,探索建立統一的金融監管標準,促進資金、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動。

澳門明愛總幹事潘志明從社會服務與民生角度提出三點建議。一是關注精神健康服務的資源投入,他指出澳門目前精神科醫生數量嚴重不足,建議政府應增加精神科醫生的培養名額,並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早期介入與治療。二是優化長者及康復服務,建議政府考慮以免競投方式批出復康的士服務,以滿足行動不便人士的出行需求,並發展更多元化的護理中心,以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三是探討養老議題,建議政府除研究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設立養老設施外,亦應著重完善本地養老設施的建設,為澳門長者提供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