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今(17)日舉行「澳門城巿總體規劃系列座談會:總體規劃」專場,邀請了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就澳門特區《城巿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下稱《草案》)提出建議。是次座談會由澳大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主持,會上各專家學者從宏觀角度分析《草案》,並認同總體規劃對澳門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澳大副校長葛偉致開幕辭時表示,總體規劃關係澳門未來二十年的發展,作為一所國際化綜合性公立大學,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規劃內容,澳大責無旁貸。如此重大的規劃涉及到大量的跨部門合作,他認同《草案》中提到要設立“跨部門委員會”,專門協調和跟進編製總規的相關工作,以落實《草案》中各項不同範疇的規劃目標。
澳門城巿規劃學會會長崔世平認為,《草案》提出澳門將分成18區,要考慮當中的資源配置,如衛生中心等社區設施的分配問題。現時土地用途劃分為「分區指引」、「規劃條件圖」、「澳門總規」、「國家標準」等不同準則,易造成功能重疊,需思考其合併、劃分和利用問題。對於靈活地使用土地方面,崔世平認為,國際上的「土地發展權轉移」是其中一個可參考的辦法。此外,他亦提到,可藉着是次總體規劃,使澳門總規與85平方公里的水域銜接,將更有利未來發展。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盛力教授表示,澳門擁有85平方公里水域的管理權,但填海或利用都需得到國家的同意,如果能在總規中一併考慮,可節省很多時間。他提到,澳門總規不能空想未來,應從基本出發,找出一些現時急需處理的核心問題,取得社會共識,並在總規中解決。
澳門現代建築協會會長利安豪(Dr. Rui LEAO)表示,澳門總規提及要解決澳門人口擠迫、缺乏休暇空間的情況是好事,然而,也有一些地方要注意,他提到澳門的文遺保護區和緩衝區的規劃大體仍是依循上世紀80年代的標準,急需更新,否則不少中式建築將面對被拆卸命運;內港活化需要處理那裏的人口遷移問題。澳門聖若瑟大學助理教授樊飛豪(Dr. Francisco Vizeu PINHEIRO)認為,在內港的交通和人口問題上,如果陸地不能使用,可以考慮用橋樑的方法去處理,在解決居住問題上,他認為取得橫琴用地是一個非常好的考慮方案。澳大科技學院副教授黃承發表示,在防災減災設施建設方面,《草案》提到的擋潮閘等都是目前現有的方案,而關係到二十年的規劃則需要有一些比較前瞻性的計劃,例如在內港沿海稍微填海以解決堤圍滲水的問題等。電動巴士等環保能源使用上需考慮電力系統負荷問題,而智慧城巿的建設在《草案》中沒有甚麼著墨。
澳大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吳德榮表示,是次澳門總規的出台對澳門來說是好事,不過較多現狀描寫,欠缺前瞻性的計劃,整體而言,《草案》較為偏向土地利用規劃而非城巿規劃,著眼空間而較欠缺如交通、能源、廢料處理等的功能性規劃。他認為,博企的續期問題對整個旅遊休閒區和很多分區的規劃應該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這一點不能忽視。澳大教育學院副教授黃素君表示,澳門總規集中討論面積和空間,但作為一個城市,更重要的是人與空間的互動,作為教育工作者,她認為社會環境本身就是一個最直接的教育空間,可以影響青年學生的行為,但她發現《草案》文本缺乏教育的內容,希望在以後的編寫甚而至建設階段,可以加入更多教育界以及關注人文環境建設的聲音,同時,她認為總規需要注意人口的動態增長,尤其是不同年齡人口在分區上的增長對社區設施的影響,不然無法回應未來的發展和需要。
澳大人文學院葡文系主任姚京明關注澳門景觀被破壞和保育問題,他認為興建新建築物時需顧及其與環境、景觀的和諧,希望在總規上有所體現;在環境保護上,特區政府可以更積極地思考污水、垃圾等問題,用一些更創新的方法如利用橫琴而不是一味填海。澳大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主任徐建華表示,澳門總規同時要考慮一些重大的社會和產業發展所來的影響,例如高等教育產業化等,因在過程中已經預視到會帶來住宿或交通等問題,如等到問題出現時才解決已經太遲。澳大持續進修中心主任劉丁己表示總規需要更著重在交通、智慧城巿、環保等問題上的著墨,方能達到把澳門建設成一個“快樂、智慧、可持續及具韌性”的城巿,不只是城巿整體規劃,還要考慮頂層設計、法規制度、公共治理,積極聽取民眾的建言,如需推行一些計劃,可用專業數據去說服公眾。
會上,專家學者亦提到指標的問題,他們認為《草案》欠缺一些區域或項目性的指標,如某區配置、道路面積、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綠化面積比率等等。需澄清高、中、低不同程度的指標,不能只有最低的指標,如果沒有數據和指標,目標可能只流於空想。
出席是次座談會的其他學者還有澳大科技學院副教授陸萬海、澳門研究中心客席副教授吳玫、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關鋒、澳門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鄧榮、澳門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志誠等。澳門研究中心將繼續就澳門總規《草案》舉辦「交通基建」、「人文環境規劃」、「產業規劃」等一系列的專題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