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0T10:01:49+08:002020-01-17|新聞及新聞稿|

由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及澳門基金會共同出版的第93期 《澳門研究》已經出版。

本期我們推薦“澳門歷史研究三十年”專欄。在此專欄中,Paul A. Van Dyke的〈澳門歷史文化領域中的非中文著作概況〉回顧了以葡萄牙文和英文撰寫的涉澳非中文著作,並關注它們隨着時間的推移的歷史發展;韓天歌、葉農的〈從一百篇《澳門學著作提要》看澳門歷史研究的軌迹〉歸納該提要所收錄的各領域重要著作,透過它們,可追探澳門歷史發展的軌迹;張中鵬的〈議題、視角與歷史意識——近三十年澳門地區澳門史研究的演變和趨勢〉從學術主體性、議題、視角、載體等不同側面,呈現近三十年澳門史研究的演進過程。

澳門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頭堡、基督教進入亞洲的根據地,有着蘊藉悠長的歷史文化。史學研究始終是澳門研究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澳門史的研究,雖然可從印光任、張汝霖的《澳門記略》以及Anders Ljungstedt(龍思泰)用英文所撰寫的《早期澳門史》等一系列早期著作作為發端,但真正規模化和學術化的研究還是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從本期的“澳門歷史研究三十年”專欄,讀者可以檢視中文和外文方面的澳門歷史研究,尤其是其過去三十載的發展。

本期的欄目尚有“新聞與傳播”、“文學及語言學”、“宗教與歷史”和“澳門學”。

“新聞與傳播”欄目方面,劉龍華和夏泉的〈抗戰時期澳門《華僑報》“和”“戰”之爭〉探討抗戰時期澳門《華僑報》在日本勢力和讀者壓力之下,讀者們圍繞“和”與“戰”的問題而展開的激烈論戰;劉正剛和邱德鑫的〈試析抗戰勝利後地方報紙收回澳門的報導〉梳理民國時期地方報紙對抗戰勝利後收回澳門的報導,以此管窺當時國人對收回澳門的心態,揭示輿論在公共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孟書強的〈回歸二十年澳門新聞媒體的嬗變:進程、特徵與趨勢〉認為回歸後形成中文報紙蓬勃發展、英文報紙從無到有、葡文報紙革新圖變之勢,並回顧了澳門新聞媒體20年來的發展進程,分析其發展的脈絡特徵。

“文學及語言學”欄目方面,有金國平的〈容閎故鄉“Pedro lsland”(彼多羅島)為何島?——兼考“Lapa”之詞源〉一文,該文根據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歷史資料和地圖,考證彼多羅島這個詞的源頭、內涵和地理位置,可作為容閎研究的參考;趙皙的〈2018年澳門文學研究綜述〉從創作概況、研究概況、文學周邊概況三個方面來分析澳門文學的整體風貌,認為其都市文學形態日漸成熟。“宗教與歷史”欄目方面,湯開建和周孝雷的〈寺島良安《和漢三才圖會》所反映16—17世紀傳入日本的西方知識和西方文化〉,引介《和漢三才圖會》一書所記載的16—17世紀西方及其亞洲佔領地的地理知識、西方傳入日本的科技及工業產品、外來動物、植物及食品等,從中可以窺探透過澳門東來的葡萄牙人對日本本土的影響;關俊雄的〈初創時期的中華醫學傳教會澳門醫院〉以醫院報告等多種原始文獻作基礎,對初創時期的澳門醫院狀況進行梳理,考證其選址位置,並就該時期的醫療手段、運作情況、醫患關係進行探討。

自2016年開始,《澳門研究》已成為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來源期刊之一。此外,為進一步提升本刊的學術水平及在學術界的認受性,本刊已於2018年起實行“匿名評審”制度,確保所有刊登論文均經過同行評鑑,歡迎海內外專家學者惠賜稿件。有興趣人士可登入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查閱。

本期刊的所有期號皆同步上載至澳門基金會澳門虛擬圖書館網站(https://www.macaudat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