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T16:07:48+08:002025-09-12|新聞及新聞稿|

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於8月27日舉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2026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前瞻座談會”,多名專家學者為明年施政提供前瞻建議。

座談會由澳大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主持。專家學者們聚焦探討國家發展戰略、提升澳門各行業競爭力、優化交通旅遊配套、推動青年創業與文創產業發展,並加強公務員培訓與社區經濟建設。專家強調,透過政策措施與協同機制及人才引進培養,特區政府可更有效促進產業發展、提升社會活力與居民生活品質,為澳門未來經濟與社會多元化發展奠定穩健基礎。

澳門管理學院院長唐繼宗提出三點策略性建議:首先,澳門應充分利用國家單邊簽證政策優勢提升旅遊業競爭力,積極拓展國際旅客市場;其次,透過專項產業基金吸引多元企業參與四大重點產業工程,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最後,在人才引進與社區經濟發展方面,他主張參考國內城市經驗,增強政策靈活性,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他特別提到需借鑒內地“特色小鎮”成功模式,建構具澳門特色的社區經濟生態,讓中小微企業更好地融入“1+4”產業鏈。

澳大創新創業中心主任、健康科學學院教授梁麗嫻認為,雖然澳門科研實力持續提升,但產學研成果轉化仍需加強。為此,她建議政府設立“引導基金”,與投資機構合作,提供初創企業“1到10”階段所需的“耐心資本”;其次,她認為應培養兼具科技與商業背景的複合型人才,優化人才引進政策,明確創新創業人才的資格標準及支持措施;最後,她倡議加強學校與商界的合作,借鑑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的聯合實驗室模式,推動博士後聯合培養計劃,完善產學研一體化機制,為澳門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澳大科技學院副教授黃承發提及產學研轉化面臨的資金與人才困境,並指出教授與初創企業難以獲得風投支持。為此,他呼籲政府加強與私人基金合作機制;其次,可以利用AI簡化公共服務,如精準分析社區社福需求、合理分配資源,並為社工人員及個案提供情緒支援;最後,建議透過“科技+藝術”吸引旅客、發展智能交通管理系統,以及推動銀髮產業創新,以科技賦能社會經濟多元發展。

澳大科技學院副教授林智超認為,新城A區規劃雖有助分流舊區壓力,然而商業用地佔比過少,需加強公交和商業配套,以避免重蹈石排灣初期不便的覆轍;交通方面,他指出澳門旅客量相對人口比例極高,希望政府早日落實建設東線,提升輕軌運量;最後,對於澳琴融合,他引用數據顯示澳門單牌車數量增長急速,建議優化通關科技,並擴大“澳車北上”至橫琴口岸,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蕭志成提出三點施政建議:第一,建議政府對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四大重大工程”進一步給予更清晰定位和階段性安排;第二,整合澳門半島歷史文化區地標及資源,打造步行旅遊經濟圈,並透過高質量行人天橋等設施改善社區連接;第三,建議對社區經濟措施(如“尋味新口岸市集”)進行系統性總結與評估,明確各項政策效果,並在未來項目規劃前做好市場調研與定位,精準刺激消費並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振國指出,澳門經濟短期內仍需依賴旅遊博彩業。故此,他強調高科技產業轉型雖然重要,但產業屬中長期規劃,對基層就業的帶動是間接且緩慢的;其次,他認為在推動科技研發和現代金融的同時,政府亦需推出短期措施支持中小企和推動社會消費;最後,他肯定了政府新一輪“社區消費大獎賞”對提振經濟的作用,建議政府在明年延續該類政策。

澳大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蘇小恩從旅遊創新角度提出建議:第一,在“旅遊+體育”中融入流行文化,如邀請K-pop明星參與賽車活動,吸引年輕國際旅客;第二,打造獨特國際地標,而非抄襲外地元素;第三,培養創意產業人才,通過暑期培訓、市集試點和藝術家駐場提供實踐機會;第四,舊區活化可以吸引年輕藝術家長期駐留,培養創意產業人才,以“創新 + 青年”等促進經濟社會多元發展。

大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馮學能指出,首先澳門土地與人力資源有限,發展“1+4”產業需更精準聚焦細分市場;其次,全球人口老化趨勢顯著,銀髮族消費力強,對健康產品與服務需求龐大,可成為澳門高質量旅客來源;最後,他建議政策應積極開發銀髮市場,結合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推動樂齡科技產品研發與應用,藉此吸引澳門中小型科技企業投入資源。

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關鋒表示,現時澳門旅遊市場客源結構存在多元化不足的情況。就此,他提出三點建議:首先,針對不同地區旅客的消費特點與偏好制定差異化推廣策略;其次,深化大灣區協作,整合區域內文旅資源,共同打造面向國際的“一程多站”旅遊路線;最後,積極拓展高潛力客群市場,透過創新產品和服務滿足新興需求,進一步擴大灣區整體旅遊經濟規模,實現協同發展與效益共贏。

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林嘉欣就特區政府公務員管理改革與青年發展提出三個觀點:第一,她肯定政府近年強化績效評核,注重服務質量與成果導向,並指出公務員培訓需全面更新,包括國家安全、內地事務認識及國際化知識;第二,文化文創與青年發展方面,她認為青年仍應積極參與國家級項目及拓展國際化發展機會,以促進產業多元化並減少對公共資源依賴;第三,她表示施政設計需科學規劃,呼籲社會各界共同配合,確保政策落實,推動青年創新與社會發展同步前行。

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禮任)蘇桂龍關注身心健康與青年就業政策,提出三項建議:首先,他肯定政府設立的身心健康支援培訓基地及24小時心理熱線,但指出部分服務定位重疊,可能造成資源浪費或不到位;其次,他建議建立心理輔導人員認證制度,以提升服務專業性與可及性;最後,他建議政府及時公佈“澳門大專生內地實習計劃”及“澳門青年大灣區職業之路雙選會”的實際成效,為政策評估與未來推進提供依據。

澳門明愛總幹事潘志明表示,澳門應加強作為“服務型社會”的定位,並提出四項針對性具體建議:第一,提升旅遊和公共服務便利,如設行李寄存、雨傘借用、飲水站、公共停車場提供15分鐘免費泊車以方便短暫辦事等細心服務;第二,他提出結合扎根商舖與青年項目共享資源的方式,幫助青年積累經驗;第三,在教育與青年方面,建議政府資助高校生赴海外進行社區訪問,拓展國際視野;第四,他認為需要加強照顧者支援服務,並補貼私家醫院入住長者的家屬,以減輕照顧負擔,提升社會整體福祉。